质检总局严格10类重点产品监管
2013-02-17 来源:国际商报
“2012年,质检总局通过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10类重点产品中有13种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显著提高,平均提高4.6个百分点。”记者日前从质检总局了解到,2012年,质检总局把质量提升作为贯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主线,同时选择质量问题突出、消费者关注的电线电缆、车用成品油、化肥、儿童用品等10类重点产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据有关人士介绍,2012年,质检总局将质检部门生产许可、监督抽查、质量分析、问题约谈、分类监管等质量监督职能与执法打假、标准制修订、强制性认证、进出口产品监管、法检目录调整等质检职能结合起来,统一行动,共同发力。同时,联合工信、环保、水利、商务、工商、公安等25个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别针对不同产品制定了开展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举办了中国(芜湖)电线电缆博览会暨产品质量峰会,分产品先后召开8个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及现场会,开展了童装知识进校园、节水产品进社区等公益活动。通过一年来的质量提升行动,基本建立起部门联动、政策牵引、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技术支撑、行业自律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改变了质检部门单打独斗的做法,产品质量监督力度明显加大,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竞争环境逐步优化。
质检总局还组织全系统围绕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开展了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生产条件检查和无证生产清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无证生产经营和蓄意规避监管等违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打”活动。对6073家企业、7023批次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对8641家企业开展生产条件检查,清查无证生产企业454家,依法查处违法生产企业1304家。同时,建立实施了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制度,针对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能力和实现程度,结合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将企业分为不同类别,分别采取信用监管、责任监管、常态监管、加严监管等差别化监管措施。建立了产品质量问题约谈工作机制,集体约谈了55家化肥抽查严重不合格企业,先后为相关企业举办10多次质量分析培训会。
在开展电线电缆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的同时,各地还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针对支柱产业情况,开展了质量提升的自选动作。各地质检部门分别会同249个市县乡政府,制定区域产业质量提升方案,加强质量提升工作的组织协调,多措并举,集中整治,培育了安徽无为电线电缆、山东临沭化肥、福建眼镜、浙江温岭童鞋、广州童装等一批质量提升示范项目,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规范了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了监管与服务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