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S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

上传时间:
2012-06-29
浏览次数:
195
  一、质量管理和系列标准

  质量管理———是在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世纪初期的“质量检验管理”到世纪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再到后来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组织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认识的不断深入,质量管理的侧重点也由开始的生产线“终端”检验,逐步转向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控制,并拓展为对设计、工艺、设备、生产、计划和销售等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关因素进行全方位控制,质量管理理论日趋完善,管理实践更加科学。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组织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贸易供需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质量管理标准化势在必行。年,在英国标准化协会( )的积极倡议下,国际标准化组织( )正式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宗旨是制订全球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用标准化的手段来规范世界范围任何类型和规模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国际贸易的持续稳步发展。在总结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于年正式颁布了系列国际标准(第一版即版),包括: 《质量———术语》、《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共项国际标准。版系列标准的颁布,受到了全世界工商企业、经济部门、社会团体和各类组织的普遍欢迎和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积极响应、推行试点,形成了风靡全球的“ 热潮”。


  第一篇版族标准概论
  二、对系列标准的修订年, 按照预先的“一阶段有限修改计划”开始了对版标准的修订改版工作,其间,“ 族标准”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至年,这套庞大的族国际标准已发展为项标准,随着标准补充修订工作的陆续进行,至年,由制订并发布的所有国际标准共计达项,技术报告项。其中除了修订后的原版项标准(内容做了小范围修改)外,还包括了有关质量保证要求、体系过程管理以及审核、测量设备计量、测量过程控制、质量计划、项目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手册编制、培训、质量经济性管理和统计技术等质量技术方面的标准,统称为版族国际标准。

版族标准的推行无疑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国际互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和实施,各国认证认可机制不断完善,认证组织数量迅猛增长。截止目前, 多个国家的万家企业先后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全球所颁发的标准认证证书已逾万张。与此同时, 对标准的“第二阶段彻底修改计划”也已全面铺开。考虑到版标准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不足,诸如:制造业痕迹过于浓重、质量保证模式的局限性、过程相关性不甚合理、对顾客满意度缺少监视、组织整体业绩持续改进的需要、标准体系太过庞大、自身相关标准协调性欠佳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互兼容性较差等问题,同时为了确保修订后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和适用,也为了实现族标准制订之初所提出的“全球通用性、当前一致性、未来一致性和未来适用性”四个战略目标, 采取一种公开、科学、实际而系统的修订方式,在广泛征求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标准修订的整体构想,并于年月日正式发布了版、和国际标准。在标准的整体结构方面, 版标准摒弃了过去项质量体系过程的标准结构,代之以“过程方法”,使组织始终围绕着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过程单元”来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和两项主标准设计成一对结构体例相似、协调一致,既可以同时采用,又可以单独采用的体系标准,以便更好地体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在标准设计思想方面,充分强调并体现以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作为新版标准的核心;强调顾客满意,并增强标准对于各种规模、类型和行业的通用性;在标准的构成方面,力求简化以往繁杂的标准体系,打破三种质量保证模式的局限,合并为标准,以提高标准使用的灵活性。为了保证组织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更适合于其过程策划、运行和控制的需要,新版标准在强调文件化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对文件的编制要求赋予了更多灵活性。考虑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收益增长的期望,新版标准还特别增加并强化了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要求。此外,为了加强与其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合作,共同促进管理标准的的有效实施并适应未来质量和环境管理联合审核的需要, 经与协商,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将质量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六项审核标准整合为一项通用的审核指南性标准———即《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预计该国际标准将于年底正式出台。


  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QMS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